本报告持续追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六大核心市场动态,并监测动物病疫事件与海关政策调整两大风险维度。
核心市场动向
覆盖中国国内供需波动、美国产能异动、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乌拉圭贸易流向变化等关键议题,解析价格、产能、贸易量的短期变化。
风险政策预警
动物病疫新闻:通报主要产销国口蹄疫、疯牛病等疫情暴发及贸易限制连锁反应;
海关动态:更新中国及重点国家牛肉进出口政策调整(如工厂准入、检疫要求、关税变动)。
秘鲁生产部宣布,根据“巨型鱿鱼行动III”科研成果,2025年下半年巨型鱿鱼(Dosidicus gigas)的捕捞配额被正式确定为82,026吨,并将实行分阶段管理。
在配额分配方面,捕捞活动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25日持续至10月31日,配额为39,594吨,占总配额的48%。第二阶段则为11月1日至12月31日,配额为42,432吨,占52%。结合上半年已捕捞的421,993.93吨,全年巨型鱿鱼的总捕捞量预计将达到约504,000吨。
对于捕捞的时间安排,政府针对不同舱容量的渔船设定了具体的开捕日期。自8月25日起,装载量不超过20立方米的渔船可以开始作业。9月1日起,装载量为20至32.6立方米、且已参与并圆满完成“巨型鱿鱼行动III”的渔船也被允许开捕。随后从9月9日起,所有20至32.6立方米的渔船都可全面参与捕捞。进入第二阶段后,11月1日起,装载量≤20立方米的渔船可以再次投入作业,而11月16日起,20至32.6立方米的渔船进入作业期。
新规在渔业卫星系统配备方面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于未安装卫星系统的渔船,小于10立方米的单次捕捞上限为5吨,允许0.5吨差额,每月作业次数最多为4次;10至20立方米的渔船单次上限为8吨,允许1吨差额,每月最多作业3次;大于20立方米的渔船单次捕捞上限为12吨,允许1吨差额,同样每月作业3次。而配有卫星系统的渔船,虽然吨位限制与无卫星系统者一致,但允许的差额更高、作业次数也不设上限:小于10立方米单次上限5吨,差额1吨;10至20立方米单次上限8吨,差额2吨;大于20立方米单次上限12吨,差额2吨。这一制度设计在保障吨位限制一致的前提下,明显给予配备卫星系统的渔船更大的灵活性和监管便利,有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除了配额与作业时间的规定,秘鲁政府还对捕捞、运输及加工过程提出了严格要求。所有手工捕捞渔船必须持有出港许可证,并须完成数字化卸货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捕捞区域、数量、目的地及运输车辆信息。同时,所有用于运输水产资源的等温车辆都需进行统一登记。加工厂在接收鱿鱼后48小时内,必须向DGSFS-PA报告接收情况,并确保“卸货表格”与DGSFS-PA批准的卸货登记信息一致。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秘鲁政府旨在确保巨型鱿鱼资源得到科学分配与高效监管,防止过度捕捞,同时兼顾渔业社区的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