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7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内脏)启动反倾销调查,旨在核查是否存在倾销行为及其程度、是否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及损害程度,并确立倾销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欧盟政客声称这是对欧盟委员会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报复。虽确实存在此背景,但中国政府借此开启了一场将改变全球猪肉市场格局的战略布局。
成功背后的负担 自2018年8月3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在辽宁省确认首例非洲猪瘟(ASF)疫情以来,全国多个省级行政区均发现病毒踪迹。最近一次疫情于2025年7月16日出现在广西自治区那坡县,导致200余头生猪死亡,586头被扑杀。
全球农业领域分析人士曾认为非洲猪瘟将为中国打开数十年的贸易机遇之门。然而,在生猪存栏量从2018年的4.2817亿头骤降至2019年的3.1041亿头后,中国政府于2020年将存栏量恢复至4.065亿头。全球市场为之震动,而中国在短暂的成功欢欣后,至今仍在承受产能过剩的负面效应。
尽管2020年已实现猪肉自给自足,但市场稳定性仍是核心挑战——需同时保障养殖户和加工企业盈利,以及消费者能获得合理价格的产品。中国谚语"成功反成负担"恰印证当前困境:重建的成功导致持续供应过剩,引发国内市场价格波动。为显著遏制盈利下滑和潜在需求下降,中国政府通过收储/放储冻猪肉机制干预市场。该机制虽暂时有效,但绝非终极解决方案。中国希望出口猪肉,但因非洲猪瘟疫情而受贸易限制。
中国猪肉进口量持续下降 中国的市场调控措施已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实质效果,最明显体现在进口量下降:2022年猪肉及副产品进口量286万吨,2024年减少近60万吨。纯猪肉进口趋势更为明显——从2022年的176万吨降至2024年的107万吨,降幅达69万吨。早在商务部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前,今年进口量进一步下降已成定局。
俄罗斯猪肉得利,欧盟猪肉失势 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数据,俄罗斯自2024年来未出现非洲猪瘟疫情。这一"无疫状态"使中国政府将其认定为可靠出口源。三家俄企获准对华出口后,迅速挤占欧盟、巴西和美国企业的市场份额。2024年俄对华猪肉出口超5万吨,今年预计突破8万吨。
欧盟农民为保护本土市场抵制南方共同市场进口的斗争,被渲染成欧盟农业和加工业的灾难图景,这再次给予中国政府战略契机——借欧盟委员会对华电动汽车关税之争,决定实施15.6%至62.4%的差异化关税。此举为96家被点名的欧盟猪肉企业乃至整个欧盟市场带来更大压力和不确定性。
出口市场紧张局势升级 实际上,对欧盟猪肉生产商的关税决定将产生全球性影响。若欧盟生产商效仿大众汽车大幅降价以保住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将意识到此前支付了过高溢价,其他国家买家也会重新评估采购成本。此外,欧盟猪肉市场的真实经济潜力将暴露无遗。
即便欧盟生产商通过成本压缩抵消关税影响,其在中国市场也难有增量空间——因为中国国内供应过剩逐年加剧。丹麦、法国、西班牙等生产商不得不转向中南美洲等新市场。这或许正是欧盟-南方共同市场协定在布鲁塞尔和成员国首都不再被视为威胁,而是重要发展方向的原因:该协定不仅涉及欧盟进口配额,更包含猪肉出口机遇。
通过实施反倾销措施,中国政府“成功将猪肉市场的压力从本土转移至欧盟乃至全球市场”。这必将助力稳定中国国内猪肉市场。中国无需担忧全球市场猪肉过剩——迄今为止,中国并非欧盟、美国或巴西式的猪肉出口国,已实现完全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