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8周(7月7日至13日),中国南方罗非鱼价格表面保持稳定,但业内警告市场正面临持续的下行风险。尽管广东和海南主产区500-800克规格罗非鱼出厂价维持不变,但稳定的表象下,是订单锐减、出口停滞、信心低迷的现实。
本周,广东和海南加工厂收购价继续停留在上周水平,未见明显波动。然而,来自一线的声音显示,背后的采购节奏已明显放缓。广东一位大型出口加工企业负责人直言:“稳定是假象,采购量在减少,出口方向没起色,美国订单结束后,整个链条像断了一节。” 美方在6月初宣布与中国达成初步贸易协议后,并未进一步释放细节,反而陷入沉默。此前,市场一度期待7月9日可能迎来关税调整节点,但事实并未如预期发展。当前对中国罗非鱼的累计关税维持在55%,这一税率虽低于早前的179%,但依旧对采购商构成显著压力。
根据出口商反馈,美国东海岸订单已在6月结束,西海岸订单则在7月5日前全部收尾。这使得本应是旺季的7月出口节奏骤然停止。“从7月开始,我们基本没有美国方向的新订单。”一位海南企业高管坦言,“加上高温出鱼季叠加,供应量大,但市场没有消化能力。” 加工厂的反应是显而易见的:减少收购量,谨慎排产,并向采购端压价。一些企业已开始转向欧洲、中东甚至非洲等替代市场,但这些市场容量有限,且价格不如美国理想。一名广东出口商表示:“美国虽然关税高,但体量大。如果长期没有变化,我们必须彻底调整方向。” 与此同时,原料市场的超额供应也在酝酿更大压力。正值南方养殖高峰期,前期投苗的成鱼陆续集中上市,而下游加工端吸收能力有限,市场价格虽暂时维持,但已显疲态。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的价格平稳只是短暂的平衡,一旦库存堆积或海外市场继续萎缩,价格下行是必然的。” 美国国内市场对白肉鱼整体需求也呈疲软态势。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冷冻罗非鱼片价格整体回落。5-7盎司含水产品降至每磅3.20至3.40美元,较上周下跌0.10美元;无添加产品如7-9盎司规格也降至3.60至3.80美元/磅。传统夏季消费低谷叠加进口商品税率不确定性,使得美国买家采购意愿进一步降低。
在此背景下,业内开始重新审视市场结构与发展方向。有企业提出,“可以考虑加强国内市场开发,比如进入学校食堂、社区餐厅等渠道。”广东茂名市已有地方政府支持将罗非鱼加工品纳入学生餐计划,以拉动内需。罗非鱼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健康水产,低脂高蛋白的特点具备广泛推广潜力。
不过,从产业链全局来看,出口仍是罗非鱼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目前企业普遍处于观望状态,一方面继续与美国客户维持基础沟通,另一方面加速开拓新市场。但多数企业坦言:“短期内替代市场无法填补美国市场的空缺。” 截至目前,中美双方并未公布下一轮贸易谈判计划。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如果8月12日前关税政策未出现实质性调整,罗非鱼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挑战。产业链从养殖、加工到出口的各环节都在等待信号,但信心已开始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