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连续两个月的低迷后,中国罗非鱼塘头价依旧徘徊在成本线以下,农户与加工企业的矛盾情绪逐渐加剧。根据市场监测,2025年第35周(8月25日–31日),中国主要养殖区罗非鱼价格继续维持稳定,但长时间的低价已经让农户不堪重负。
在广东省,500–800克规格的罗非鱼交付加工厂价格维持在每公斤7.30元人民币(约合1.02美元);而在海南和广西,价格同样维持在每公斤7.40元,较上周没有变化。然而,这一价格水平低于多数农户的盈亏平衡点(约7.6元/公斤,不含前期固定投入),意味着大部分养殖户仍处于亏损状态。
农户不满情绪升温 自7月以来,中国加工厂几乎未接到来自美国的实质性订单,原料需求不足导致塘头价持续走低,引发农户强烈不满。一些农户在媒体社交平台上直接表达了不满,指责加工厂压价行为。
一位农户愤怒地评论称:“工厂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把价格压得这么低。”另一位补充道:“他们每天还在收鱼,说明还是有订单。可外国客商听说中国工厂价格低,跟着下单的价钱也压得更低。” 也有农户表达了另一种无奈的声音:“我池塘里还有上万斤鱼卖不掉,工厂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如果在去年,这些鱼早就卖光了。现在鱼越养越大,我甚至停料半个月了。” 加工厂压力同样巨大 面对指责,加工商也表达了无奈。一家广东加工厂高管指出:“我们没有美国订单,但收购鱼并没有完全停下。问题是库存里的冻品越来越多,工厂几乎没有空间再收鱼了。” 一位海南企业负责人则坦言:“情况和广东差不多。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短期内市场根本无法消化这么大的供应量。” 美国批发价走势:大规格小幅下滑 与此同时,美国市场在第34周的批发价出现了分化走势。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冷冻罗非鱼片中,大规格(7–9盎司)的“增水”和“无化学处理”产品价格均下跌0.05美元/磅;而小规格(3–7盎司)保持稳定。
行业人士分析,这种调整反映出美国餐饮渠道需求依旧疲软,买家即便面对低价也不敢轻易下单。虽然中美双方的临时关税缓冲协议已延长90天(至11月10日),维持55%的关税水平,但高税率仍让美国进口商保持谨慎。
在国内,原料价格已逼近甚至跌破农户盈亏平衡线。业内人士担忧,如果美方需求迟迟无法恢复,中国罗非鱼产业链可能将面临更大规模的资金与库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