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探索周刊》2025年7月24日报道,根据乌拉圭农牧业规划研究所预测,乌拉圭牛群存栏量将在2024-2025年度增长约20万头,达到1170万头牛,这是连续第二年实现存栏增长。基于82%的怀孕率数据,预计2025年将出生320万头小牛,到2026年全国牛群存栏量可能达到1185万头。
2025年截至截至7月12日已屠宰130.1万头牛,同比增长6.1%,预计全年将超过250万头。成年公牛比例显著增加,2025年有六齿或八齿(超过3岁)的公牛占45%,而2024年仅为32%。
南极海域的磷虾捕捞季节首次提前五个月宣告结束。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8月8日宣布,由于本季捕捞量已触及年度限额,渔季被迫提前关闭。这一史无前例的举措,源于成员国未能续签关键保护措施,使捕捞活动集中在对生态至关重要的敏感区域。
捕捞量创历史新高 2024-2025捕捞季前七个月,南极海域磷虾捕捞量高达518,568吨,比上一季的498,350吨增加逾六成,创下历史纪录。去年10月,CCAMLR会议未能就新的管理方案达成共识,导致实施了15年的保护措施CM 51-07失效。该措施曾限制各地理分区的捕捞配额,但在限制解除后,约12艘工业拖网渔船集中涌向南极半岛附近的48.1分区——这一海域正是众多磷虾捕食者的核心觅食地。
“整个许可配额都在一个高度集中的区域内被捕完,南大洋最具代表性的掠食动物因此失去了大量食物来源。”皮尤·巴塔雷利海洋遗产项目负责人约翰尼·布里格斯博士警告称,如果CCAMLR想在今年的会议中保住信誉,必须恢复基于生态系统的预防性磷虾管理。
磷虾:南极生态系统的基石 磷虾位于南极食物链的最底端,是鲸类、海豹、企鹅和海鸟等多种海洋生物的主要食物来源。环保组织指出,商业捕捞将人类与这些野生动物置于直接的食物竞争中。南极与南大洋联盟(ASOC)提醒,科学研究表明,即便捕捞量低于今年水平,磷虾捕食者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此外,磷虾还在气候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摄食浮游植物,将碳固定在体内,并通过排泄物将碳沉入深海,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一过程被称为“生物碳泵”。
产业与环保的拉锯战 全球磷虾需求持续增长,其用途涵盖水产养殖鱼粉(如大西洋鲑鱼、罗非鱼)、保健品磷虾油以及宠物食品。挪威Aker BioMarine公司与中国是主要捕捞国。行业组织——负责任磷虾捕捞公司协会(ARK)执行董事哈维尔·阿拉塔表示,未能推进管理是“政治问题而非科学问题”,并称行业自愿设立禁捕区以保护企鹅繁殖季的觅食需求。
然而,环保团体如海洋守护者和澳大利亚世界自然基金会认为,单纯强调磷虾总体生物量具有误导性,集中捕捞会导致局部资源枯竭,直接威胁依赖磷虾的物种生存。
在新的保护措施迟迟未能达成的背景下,南极磷虾渔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南大洋脆弱的生态平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