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1429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95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149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55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5694
阿联酋迪拉姆兑人民币(AEDCNY) 1.9448
阿根廷比索兑人民币(ARSCNY) 0.0052
玻利维亚诺兑人民币(BOBCNY) 1.0333
巴西雷亚尔兑人民币(BRLCNY) 1.306
加拿大元兑人民币(CADCNY) 5.1813
瑞士法郎兑人民币(CHFCNY) 8.881
智利比索兑人民币(CLPCNY) 0.0074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1429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95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149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55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5694
捷克克朗兑人民币(CZKCNY) 0.3396
丹麦克朗兑人民币(DKKCNY) 1.1143
印尼盾兑人民币(IDRCNY) 0.0004
印度卢比兑人民币(INRCNY) 0.0811
日元兑人民币(JPYCNY) 0.0481
韩元兑人民币(KRWCNY) 0.0051
哈萨克斯坦坚戈兑人民币(KZTCNY) 0.0132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1429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95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149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55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5694
缅元兑人民币(MMKCNY) 0.0034
澳门帕塔卡兑人民币(MOPCNY) 0.8883
墨西哥比索兑人民币(MXNCNY) 0.381
马来西亚林吉特兑人民币(MYRCNY) 1.688
挪威克朗兑人民币(NOKCNY) 0.7121
新西兰元兑人民币(NZDCNY) 4.1841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1429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95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149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55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5694
巴拿马巴波亚兑人民币(PABCNY) 7.1429
秘鲁新索尔兑人民币(PENCNY) 2.0186
菲律宾比索兑人民币(PHPCNY) 0.1245
瑞典克朗兑人民币(SEKCNY) 0.7553
新加坡元兑人民币(SGDCNY) 5.5432
泰铢兑人民币(THBCNY) 0.2208
美元兑人民币(USDCNY) 7.1429
欧元兑人民币(EURCNY) 8.3195
港元兑人民币(HKDCNY) 0.9149
澳大利亚元兑人民币(AUDCNY) 4.6555
英镑兑人民币(GBPCNY) 9.5694
土耳其里拉兑人民币(TRYCNY) 0.1734
新台币兑人民币(TWDCNY) 0.2324
乌拉圭比索兑人民币(UYUCNY) 0.1784
越南盾兑人民币(VNDCNY) 0.0003
南非兰特兑人民币(ZARCNY) 0.4036

海啸致物流中断 冷冻金枪鱼拍卖量腰斩 冰鲜蓝鳍价格坚挺

2025/08/03 来源:冻品攻略

2025年7月31日,日本东京丰洲市场冷冻金枪鱼供应遭遇突发中断。前一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啸警报,迫使多家超低温冷库出于安全考量,暂停冷冻金枪鱼的运输计划。受此影响,当天丰洲市场的冷冻金枪鱼拍卖量骤减,交易量几乎“腰斩”,为今年以来罕见。

据市场数据显示,7月31日当天,仅有15条冷冻蓝鳍金枪鱼参与竞拍,较上一交易日的39条锐减超过60%。冷冻南方蓝鳍和大目金枪鱼拍卖数量也出现类似下滑,分别从182条降至90条,529条降至285条。部分来自北海道、四国等面向太平洋沿岸的冰鲜蓝鳍也受到海啸警报影响,养殖捕捞活动暂停,捕捞船延迟靠岸,物流链条短暂受阻。

尽管如此,高端市场的表现依然坚挺,尤其是来自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和美国波士顿空运而来的“巨型蓝鳍”(jumbo bluefin),仍维持高价交易。7月29日至8月2日(第31周),该类空运蓝鳍拍卖均价稳定在每公斤9,000至15,500日元之间(不含税),折合人民币约为420至720元。周四当天,部分来自加拿大的蓝鳍以每公斤12,500日元成交,美国蓝鳍最高达到9,300日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受地震影响,整体市场情绪保持稳定。一位批发商表示:“此次影响恰逢月底,通常销售偏淡,对价格波动影响不大。”市场于周五迅速恢复,补充的货量甚至超过了周二水平,说明丰洲市场在应对自然突发事件方面已具备较强的弹性。

与此同时,国内蓝鳍市场表现不如进口货源抢眼。受长线钓和围网作业影响,日本各地蓝鳍到货量整体偏紧。第31周,宫城县盐釜港少量蓝鳍以2,000至4,500日元/公斤成交,价格远低于空运进口鱼。

冷冻蓝鳍价格则延续第30周走势,整体保持平稳。来自爱尔兰的长线钓蓝鳍拍卖价维持在4,000至6,000日元区间;波士顿“Banks”渔场的蓝鳍拍品每日到货三条左右,高端成交价持稳在3,100至3,600日元,低端略有上调,达2,100至2,700日元。地中海地区(主要为西班牙)出产的养殖蓝鳍鱼柳也保持稳定,高端价格为3,800日元/公斤。

南半球产区的南方蓝鳍也持续供货,尤其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产品,价格区间为3,000至8,000日元不等,视具体鱼体质量和拍卖日而异。来自南非的货源本周未有记录。

大目金枪鱼方面,本周低端价格出现四周来的首次下跌。40公斤以上冷冻大目金枪鱼平均价格下降4%,回落至882日元/公斤(含税)。不同产区间存在差异:东太平洋(日本称“西经”)价格为750至880日元,印度洋和大西洋货源维持在800至850日元之间。高端价格相对稳定:西经鱼为2,300至2,500日元,印度洋为1,200日元,大西洋则收窄至1,300至1,400日元。

免责声明:此消息转载自其他媒体,玉湖福谷发布该内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玉湖福谷提醒您,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阅读更多
第35周:秘鲁鱿鱼价格走弱 阿根廷鱿走势坚挺

2025年第35周(8月22日至8月28日),浙农中心鱿鱼市场整体保持平稳,但不同产区与规格的价格出现明显分化。

东南太平洋鱿鱼(秘鲁巨型鱿鱼) 第35周平均结算价约为17,324.82元/吨,继续下跌。原条类与片子价格普遍下滑,尾鳍和小小条则小幅上涨。成交量共2526吨,环比减少12%,其中特小原条(962吨)与小原条(1055吨)合计占比八成。市场报价上,特小原条和中原条分别上调900元/吨和450元/吨,其余规格维持稳定。

秘鲁方面,下半年82,000吨的配额已正式启用,但受恶劣天气影响,南部沿海88个港口被迫关闭,渔船大多返港,产量有限,少量上岸鱿鱼规格约7公斤,报价3600索尔/吨。

西南大西洋鱿鱼(阿根廷短尾鱿) 第35周平均结算价约为36,982.27元/吨,共成交141吨,以中大规格为主。综合报价显示,100-150g和150-200g规格分别上涨1500元/吨和500元/吨,100g以下规格因品质问题下调1500元/吨。产量方面,阿根廷专属经济区已收官,福克兰群岛捕捞继续进行,但生物量不足,存在随时关闭风险。

西北太平洋与印度洋鱿鱼本周无交易,市场报价保持稳定。

进关情况 舟山口岸远洋自捕鱿鱼进关量环比略有增加。

市场情况 第35周鱿鱼市场总体平稳,东南太平洋因天气与返港压力导致部分规格走弱,西南大西洋则受餐饮需求支撑,小规格产品表现坚挺。

中国三文鱼消费激增 电商渠道占比攀升至35%

随着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中国三文鱼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挪威海产局(NSC)中国区总监 毕思明(Sigmund Bjorgo) 透露,目前约 35%的三文鱼销售已通过电商完成,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增长模式。

毕思明(Sigmund Bjorgo)在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上表示,外卖平台、直播带货以及社区刺身店共同推动了家庭消费的迅猛扩张,使中国能够在全球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吸收创纪录的进口量。与餐饮渠道相比,家庭消费已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遍布全国的社区刺身店数量已超过2000家,一些连锁品牌在短短几年内就扩展到数百家门店,其中部分门店 70%—80%的销量来自线上外送。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三文鱼消费量仅为0.09公斤,远低于香港(2.2公斤)、美国(1.7公斤)和韩国(0.7公斤),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全球供应增加,中国进口量大幅上升。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共进口 8.22万吨大西洋鲑鱼,同比增长42%;其中鲜活整鱼增幅最大,达46%。仅7月单月进口量就达到1.37万吨,同比激增58%。

价格方面,由于全球产量在2025年预计增加9%,达到307.5万吨,中国进口均价同比下降约15%。7月,中国进口的鲜活整鱼均价为每公斤90.07挪威克朗(约8.97美元),而三文鱼片的进口均价更是同比下跌24%。尽管如此,1—7月的进口总值仍达到85亿挪威克朗,同比增长16%。

在供应格局上,挪威巩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年前七个月,挪威占中国整鱼进口量的 60.3%,远高于去年的38.7%;7月更是攀升至 67.8%。相比之下,智利份额大幅下滑至11.1%,苏格兰降至9.6%,而法罗群岛则微升至12.7%。

毕思明(Sigmund Bjorgo)预计,中国全年进口量有望达到16万吨,直逼高情景预测值16.77万吨。他强调,中国已超越巴西和西班牙,成为全球第六大三文鱼进口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会继续攀升。”不过他同时提醒,当前的低价并不可持续,未来随着产量增速放缓,价格可能回升。

除三文鱼外,挪威的其他海产品在中国也日益受欢迎。近年来,青花鱼、格陵兰比目鱼和冷水虾在家庭渠道中的销量快速增长。例如,冷水虾今年前七个月出口中国量激增600%,比目鱼则因供应有限保持在每公斤约9美元的高价水平。

为配合需求扩张,挪威海产局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营销投入。今年首次在饿了么等外卖应用内投放广告,直接在购买入口推广挪威三文鱼刺身,并在小红书、微信等平台展开宣传。毕思明(Sigmund Bjorgo)指出:“中国消费者极度数字化,我们必须跟随他们到消费的最后一步。” 长期来看,快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将为三文鱼市场提供坚实支撑。牛津经济研究院预计,中国年收入超过3.5万美元的家庭数量,将从2020年的1.18亿户,跃升至2030年的4.05亿户,并在2040年突破5.27亿户。毕思明(Sigmund Bjorgo)表示:“中国三文鱼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收入增长、供应更广泛以及价格合理,需求将保持强劲。”

福克兰群岛笔管(Loligo)捕捞季仍在继续 但关闭风险仍存

福克兰群岛的笔管(Loligo)捕捞季保持开放,这对群岛的渔业产业以及与这一关键资源有着历史性联系的加利西亚(西班牙)船队来说,是一个暂时的宽慰。这一确认消息来自自然资源部副主任马特·詹金斯(Matt Jenkins),他警告说,尽管作业得以持续,但提前关闭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詹金斯详细说明,在新的渔业管控体系框架下,将每周两次(周二和周五)发布生物量报告,以便对笔管的种群资源进行持续监测。这种方式取代了旧的提前数日通知的做法,提供了近乎实时的更新数据,不过,若生物量发生“剧烈变化”,也考虑发布特别报告。

该公告让加利西亚地区暂时松了一口气,当地的维戈(Vigo)媒体此前已预告,只要科学报告没有不利结果,西班牙的笔管捕捞船队将继续其活动。然而,现实严峻;该渔场的生物量已大幅减少,危险地低于保证其可持续性的临界阈值。尽管如此,维持捕捞许可证及相关经济利益的紧迫性被视为当务之急,而生物保护则被置于次要地位。市场逻辑再次强硬地凌驾于大自然不可违逆的界限之上。

这一消息与近期的不确定性形成对比,这种不确定性是由捕获量的急剧下降所引发的:从最初记录的29,735吨,数量下降至14,722吨,这引发了人们对重蹈2024年覆辙的担忧,当时捕捞活动提前中断。

福克兰群岛和西班牙的渔业产业都在密切关注本次捕捞季的进展,因为笔管是该行业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捕捞活动的持续不仅影响出口和就业,也关乎一个依赖海洋资源微妙平衡的捕捞模式的稳定性。

目前,捕捞季对在该海域拥有捕捞许可的16个渔业单位(船队)来说仍在继续。但每个周二和周五,科学报告将为这个季节定下基调,并决定作业是继续进行,还是笔管渔业将再次面临提前关闭的命运。

为你推荐供应商
BARRA MANSA
BARRA MANSA
BATALLÉ
BATALLÉ
Hofseth
Hofs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