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中国三文鱼消费迎来爆发式增长。据挪威海产局(NSC)中国区总监 毕思明(Sigmund Bjorgo) 透露,目前约 35%的三文鱼销售已通过电商完成,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增长模式。
毕思明(Sigmund Bjorgo)在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上表示,外卖平台、直播带货以及社区刺身店共同推动了家庭消费的迅猛扩张,使中国能够在全球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吸收创纪录的进口量。与餐饮渠道相比,家庭消费已成为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遍布全国的社区刺身店数量已超过2000家,一些连锁品牌在短短几年内就扩展到数百家门店,其中部分门店 70%—80%的销量来自线上外送。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三文鱼消费量仅为0.09公斤,远低于香港(2.2公斤)、美国(1.7公斤)和韩国(0.7公斤),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全球供应增加,中国进口量大幅上升。2025年1月至7月,中国共进口 8.22万吨大西洋鲑鱼,同比增长42%;其中鲜活整鱼增幅最大,达46%。仅7月单月进口量就达到1.37万吨,同比激增58%。
价格方面,由于全球产量在2025年预计增加9%,达到307.5万吨,中国进口均价同比下降约15%。7月,中国进口的鲜活整鱼均价为每公斤90.07挪威克朗(约8.97美元),而三文鱼片的进口均价更是同比下跌24%。尽管如此,1—7月的进口总值仍达到85亿挪威克朗,同比增长16%。
在供应格局上,挪威巩固了其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今年前七个月,挪威占中国整鱼进口量的 60.3%,远高于去年的38.7%;7月更是攀升至 67.8%。相比之下,智利份额大幅下滑至11.1%,苏格兰降至9.6%,而法罗群岛则微升至12.7%。
毕思明(Sigmund Bjorgo)预计,中国全年进口量有望达到16万吨,直逼高情景预测值16.77万吨。他强调,中国已超越巴西和西班牙,成为全球第六大三文鱼进口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会继续攀升。”不过他同时提醒,当前的低价并不可持续,未来随着产量增速放缓,价格可能回升。
除三文鱼外,挪威的其他海产品在中国也日益受欢迎。近年来,青花鱼、格陵兰比目鱼和冷水虾在家庭渠道中的销量快速增长。例如,冷水虾今年前七个月出口中国量激增600%,比目鱼则因供应有限保持在每公斤约9美元的高价水平。
为配合需求扩张,挪威海产局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数字化营销投入。今年首次在饿了么等外卖应用内投放广告,直接在购买入口推广挪威三文鱼刺身,并在小红书、微信等平台展开宣传。毕思明(Sigmund Bjorgo)指出:“中国消费者极度数字化,我们必须跟随他们到消费的最后一步。” 长期来看,快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将为三文鱼市场提供坚实支撑。牛津经济研究院预计,中国年收入超过3.5万美元的家庭数量,将从2020年的1.18亿户,跃升至2030年的4.05亿户,并在2040年突破5.27亿户。毕思明(Sigmund Bjorgo)表示:“中国三文鱼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但随着收入增长、供应更广泛以及价格合理,需求将保持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