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帝国数据银行(TDB)9月6日公布的调查,2025年1月至8月期间,日本水产养殖业出现倒闭7件、休业及解散20件,共计27家企业退出市场。这一数字不仅远超2024年全年19件的总量,更有可能刷新过去10年的最高纪录。
导致水产养殖业加速洗牌的原因十分复杂。首先,气候变化成为核心推手。近年来海水温度持续升高,稚鱼死亡率明显增加,直接冲击养殖环节的存活率和出货量。其次,饲料价格飙升也在不断侵蚀利润。依赖进口的饲料成本大幅上涨,使得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同时,养殖业对气候和市场价格的高度依赖性,使其经营波动极大。水温异常、台风灾害、鱼价下跌等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令企业营收出现剧烈波动。尤其是新冠疫情暴发后,餐饮渠道需求骤减,更让众多依赖餐饮市场的养殖户雪上加霜。
实际上,水产养殖业在过去十余年曾经历过一段“黄金发展期”。随着天然渔业资源面临枯竭风险,不少大型水产公司积极布局养殖业,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扩张。尤其是2017年前后,随着陆上养殖技术的发展,进入门槛降低,年内新设养殖企业一度达到39家,行业热度空前。
然而,扩张与繁荣背后,隐藏着结构性脆弱性。大量企业在市场景气时进行了高额投资,负债规模急剧上升。一旦市场行情逆转或成本端失控,偿债压力便会放大,资金链极易断裂。2025年的倒闭潮,正是多年积累的“高风险经营”逐步爆发的结果。
根据TDB的监测,2024年度水产养殖企业的经营情况已显疲态。数据显示,较上一年度减益企业的比例高达29.5%,创下新冠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赤字企业占比34.1%,三年来首次突破三成。两项合并计算后,业绩恶化企业比例高达63.6%,比上年度整整高出14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陆上养殖项目,也未能幸免。受电价高企等因素拖累,许多企业同样陷入减益甚至亏损的困境。这表明,即便在技术含量较高、被寄予厚望的新领域,水产养殖业依然难以摆脱成本压力和市场波动的束缚。
当前的倒闭与休业潮,既是全球气候变化与经济周期叠加的产物,也折射出水产养殖业过度依赖市场与环境的脆弱性。未来,行业或将进一步加速整合,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如何在技术创新、风险管理、成本控制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水产养殖业能否走出困境。
从短期来看,随着养殖鱼价格波动、气候不确定性和饲料成本压力的持续存在,行业的破产风险仍然较高。对于投资者、养殖户乃至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一数据无疑是一记警钟。